
“如果中国的电磁脉冲武器真的投入实战,美国可能一夜回到独立战争前。”最近,这句话在美国政坛炸开了锅。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,也有人觉得背后大有文章。
美国专家在听证会上把这番话抛了出来,立马掀起了一波关于“中美科技军备竞赛”的新讨论。
其实,所谓电磁脉冲武器,行内人都知道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。早在上世纪,美国自己就有过相关研究。
那时候,美军在太平洋做核试验,结果远在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直接大断电,电话打不通,城市一片漆黑。
这一幕让美国人意识到,EMP的威力远不只是核爆本身,打得好能把敌人的电力网络全摧毁。
随后的几十年里,美国对EMP武器的投入一直没停。海湾战争期间,美军用带有EMP弹头的导弹让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一夜瘫痪,连指挥链都断了。
后来的多次冲突中,这类武器也成了美军的秘密杀手锏。到了2012年,美国又搞出CHAMP导弹,在测试里只花20分钟就让几栋大楼全部断电。
连步枪级的EMP装备都开始下放到基层部队,战略武器变成了战术利器。
美国在这个领域砸了大把钱,自己搞得风生水起,却对别的国家的进步格外敏感。尤其是看到我国在EMP上也取得突破,美国媒体和政客就开始喊“威胁论”。
明明自己是这个领域的老玩家,一看别人有了点新动作,就马上上升到“美国要被打回原形”的高度,不禁让人怀疑,这到底是技术焦虑还是有意为之。
更有意思的是,美国其实历来喜欢拿别国的科技进步说事。冷战时期对苏联,现在对中国,连经济腾飞的日本都没放过。
只要有谁接近甚至超越美国在某个领域的优势位置,美国立刻就“焦虑症”发作,生怕自己会被落下,甚至被入侵。
这种心态在他们的电影、游戏里表现得淋漓尽致,《红色警戒》《使命召唤》里美国被外敌攻破的桥段数不胜数。
说到底,美国在军备研发上想一直保持绝对话语权,别国一旦追上来,他们就会开始制造恐慌,把威胁说得天花乱坠。
目的很简单:吓唬国会,争取更多军费预算,继续保持技术领先。每当出现“威胁论”,国会的拨款就不会手软,这已经成了一套熟练的操作模式。
其实,我国在EMP领域的研发一直很低调。
早期我们就注意到核试验中的EMP现象,后来也搞出了实用的EMP装备,但主要方向是防御——比如拦截来袭导弹、保护本国重要基础设施。
前阵子亮相的地面高功率微波装备,就是典型的防御型武器,甚至无人机都能搭载,灵活性和实战潜力都很大。
我国对武器技术的发展始终有红线,强调防御多于进攻,这一点不少国际观察家都认可。
美国喜欢用“双标”看世界,自己什么都能干,别人一有动作就说威胁。归根结底,是出于对技术领先地位丧失的本能焦虑。
尤其是看到中国这样的大国在科技领域逐步赶超,美国就坐不住了。明明自己才是到处插手、发动战争的国家,却总担心“别人会入侵自己”,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“被害妄想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,美国这种对待科技竞争的态度,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内部的利益博弈。研究机构、军火商、军方高层都需要“外部威胁”来推动预算和项目。
如果没有“潜在敌人”,很多高科技项目根本批不下来。于是,每当别国有新动作,美国国内的有关势力就会放大威胁,给决策层和公众施加压力。
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,科技发展本来就应该是互相借鉴、共同进步。美国如果总是沉迷于“唯我独尊”的老思路,其实也会错过更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。
对中国来说,我们搞EMP等前沿技术,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自身防御能力,保护国家安全,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动辄把新武器当成全球威慑的工具。
科技这把“双刃剑”,用得好是护身符,用不好就是焦虑源。美国如果真的担心落后,不如放下偏见,多点平等交流,少点恐慌炒作。
毕竟,技术进步不是“你死我活”的零和游戏,更不该沦为制造敌意的工具。
易云达配资-易云达配资官网-在线股票配资-配资门户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